近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财税博物馆馆长徐向、北京税务博物馆馆长邓荣华、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馆长潘力,请他们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并由此探讨有关博物馆价值与未来的话题。
记者:很多人都认为钟芳蓉的分数可以报考就业前景更好、赚钱更多的专业,您怎么看?
徐向:小钟的选择让我想起了席慕蓉的一句话:“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的内里。它不常显露,但在遇到选择之时,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时,往往能感知其存在。”面临报考专业这一对未来人生道路影响很大的选择之时,小钟想必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坚守了最初的理想。面对缤纷复杂的社会,能够不受纷扰,静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我觉得挺难得的。
咱们国家是文物大国,文物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博事业发展更是需要有一大批能静下心来、执着追求的青年人。对于他们而言,我认为“钱途”不应成为决定专业选择时的标准,选择专业不仅要看短期的所谓市场需求,更要综合兼顾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那些涉及文化层面的专业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精神根基,应当被重视。从个人角度而言,只要是做着对社会有益的事,保有内心定力,哪怕物质上没有那么丰厚的回报,精神是不会贫瘠的,自己的发展也是不会差的。
邓荣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当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优秀的年轻人去参与。我觉得小钟的选择特别好,她有自己的理想目标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以拥有高薪为目标,别的行业还有人去做吗?我相信,小钟的选择不是个例,还有不少像小钟这样的年轻人,依照自己的兴趣、热情和能力,选择与历史和文化相关的工作去做。我觉得这是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对财税类博物馆来说,我们不仅需要财税类的人才,也需要文博、考古专业的年轻人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所以打内心佩服和支持小钟的抉择。
潘力:这些天我一直在关注钟芳蓉报考专业的这件事情。她让我想起一个明代的故事,是关于王守仁的。心学大师王守仁,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时,曾向老师提了个问题:“先生,请问什么是天下第一等好事?”老师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登科中状元了。”王守仁摇摇头说:“不对,应该是学而为圣人吧。”私塾先生把这件事告诉了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他也觉得儿子的这种想法不切实际,便把他叫来好好训斥了一通。后来,王守仁果然成了“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人,而他的父亲——状元出身的王华,虽然官拜尚书,风光一时,但在历史长河中却远没有王守仁的影响力大。
说回钟芳蓉的选择,在我看来,她的选择看似远离眼前的功利,不为很多人所理解,但我却非常理解她。每个人的价值取向都不同,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不同,只要是做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当你坚持下去,成果可能是惊人的。小钟应该懂得坚持的力量,才会作出这个选择。
记者:您如何理解诸多的博物馆和考古界人士通过发声或者送礼物的方式,表达对钟芳蓉的支持和鼓励?
徐向:我觉得这些支持一方面是对小钟坚守初心的赞许,一方面也反映出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渴望,以及文博系统长期所面临的困境。博物馆专业性强、社会公益性强,职业发展前景相对较窄,在就业领域长期属于比较冷门的选择,很多高分考生可能确实不愿选择这个专业,造成文博系统人才力量的薄弱。所以这种发声和送礼物的方式,也彰显出博物馆从业人员打心眼儿里希望行业发展越来越好的情怀和期许。
邓荣华:特别理解。其实社会舆论对文博、考古等行业的认知还是有偏差的,相对比较浅薄。其实这一领域的内容不仅深刻而且也很广泛,考古学科是需要多学科配合的,科技含量特别高,与各类基础科学的关联性比较强,比如DNA、遥感勘探、化学成分分析等,还有一些分支学科,如环境考古、动植物考古、冶金考古等等,前景是很广阔的。我觉得博物馆人的发声,一方面是对年轻人的鼓励,一方面也是对一些舆论的反驳。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更多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年轻人去挖掘和传承,去发扬光大。
潘力:文博界知名人士通过各种方式对钟芳蓉表达支持和鼓励,其实表现出他们对文博事业的热爱,表现出他们初心不改、无怨无悔的精神;另一方面,肯定是希望文博事业后继有人,将来有更多的后起之秀加入到这一行业中来。
记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逛博物馆、看展,但愿意选择去从事文博、考古工作的人又不是很多,远比不上一些热门的行业。您怎么看这个现象?如何让博物馆也成为一个对人才有吸引力的地方?
徐向:就社会分工来说,金融、IT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一定是远远超过文博行业的,这是社会需求所决定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或希望从事文博行业的人数要超过金融等热门行业,但我的确希望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喜欢这一行业,愿意做这项工作。
国家现在对文博工作越来越重视,全社会民众对博物馆的喜爱度也在逐步提高。我希望国家层面能够更加大扶持力度,给博物馆行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科研保障。也希望高校能够加强历史、文博、考古等专业学科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博物馆自身当然也要强化内功修炼,让博物馆能够增加社会影响力,给优秀人才更好的施展舞台,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身价值。
邓荣华:博物馆的特殊之处就是它的投入是可以看到的,产出却是很难量化的。近年来,博物馆的门类越来越多,各种行业、专门博物馆受到了更多关注,比如汽车博物馆、电信博物馆、消防博物馆,包括我们的财税类博物馆,都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和投入都在持续增加,我觉得还是要持续加大支持力度,这样才能吸引人才,进而策划出更多适合大众的展览。
潘力:人们都喜欢参观博物馆,但对博物馆和考古工作本身的了解其实并不很多。在我看来,博物馆就是为了重现湮没的人类文明,找回遗失的记忆。考古研究的一个新发现,有可能就会改写历史,所以说文博事业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现在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这项事业拥有更多的追随者,把这里面的价值体现出来。另外就是文博行业研究的内容可能很古老,但研究手段、陈列方式却在不断翻新,科技含量与日俱增,这也需要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介入。
记者:您认为博物馆如何举办更受欢迎的展览?以怎样的频率策划新的展览?目前,办展以及博物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徐向:一个受欢迎的展览我认为要体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让大众喜闻乐见。比如在疫情期间,我们策划开通了“云间财博”中国财税历史网上系列展览,通过“三条路径”实现移动平台与虚拟展厅“双维度”链接,观众可以在五个全景式虚拟展厅操控实现与电脑的互动,自由选取观展路线和角度,抓取重要展品信息,畅游中国五千年财税历史,开启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博物馆精彩旅程。这种创新方式是大众比较喜欢的。
作为行业博物馆,作为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国财税博物馆不仅要服务于财税中心工作,还要根植于财税史,展现行业文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又要能够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性”与“行业性”的统一。为此,我们正在积极策划中国古代财税历史改陈工作;还开展了“行走的博物馆”系列活动,如去年和财政部有关部门联合举办了“初心领航 砥砺前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财政工作展览;开设以互动性为特色的公众体验馆,开展“文物里的财税史”展览进校园活动;以及与其他博物馆联合举办一些财税类展览,不仅很好地宣传了财税历史,也扩大了中国财税博物馆在文博界的影响力。
关于未来的发展,我认为一方面要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另一方面要争取国家文物管理部门的支持,争取加强对行业博物馆的行业指导规划、对行业博物馆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持。
邓荣华:受欢迎的展览,首先它展出的展品本身应该得是观众喜欢的,背后的故事也要深入人心,同时,展览形式和时间节点的选择也至关重要。目前很火的数字博物馆、视频现场直播、专题展览等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博物馆的受众范围。
作为税务博物馆,我们的受众范围比起综合类博物馆来说相对比较窄,主要面对的是税务干部、大中小学生、财税专业人士以及对这方面感兴趣的人。通过尝试不同的展览方式,可以拓宽受众面。比如在税收宣传月期间,我们和很多税务局合作,做了几场直播。我记得有一次现场直播共计有3万人参加。再比如在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我们代表北京市入围了全国第一轮评选范围,当时在国家文物局网上博物馆介绍页面,获得了8.3万的点赞量,位列第三,传播范围也广了。
以我们博物馆为例,制约发展的因素一是展览空间的饱和,二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博物馆是一个大的行业,但里面是有细分的,比如研究财税史的人员,专业策展人员,甚至文物修复专业人才,我们都很需要。三是经费有限,在这方面我们和综合博物馆是比不了的。
潘力:为社会公众服务是博物馆界共同的宗旨。博物馆的观众是一个庞杂的群体,这个人群由不同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的各界人士构成。博物馆举办的每一项陈列展览,虽然都渴望得到观众最广泛的认可,但是由于“众口难调”,很难满足观众不同的需要。
我认为,博物馆不能贪大求全,一定要凸显区域和行业特色,搞好专题展览,才能吸引来特定人群。比如说,我们博物馆的首要定位是税文化博物馆,所有展品都与税收相关,同时,由于展出的税收史料都是徽州一府六县的古代文书,自然就离不开徽州这个地域性特征了。在展厅装饰中,我们注意运用马头墙、门罩等徽派建筑元素,突出徽州税务地名的介绍,来凸显浓郁的地方特色。
桂林注册公司,桂林代办营业执照,桂林代理记账、桂林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注销、税收筹划、代办各类许可证书、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
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标准!
桂林广泽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