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父亲在城市国有工厂上班,母亲在城里打零工。我的童年是在奶奶的陪伴下长大的。犹记得,奶奶告诉过我,她出生于旧社会,他们那一代人经历过不少磨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翻身做了主人。但当时物质比较匮乏,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还不够完善,老百姓用的许多东西,名字前面总要加上个“洋”字,洋船,洋火,洋油,洋布……爷爷走得早,奶奶独自在乡下生活,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还在煤油灯下纺纱。那时候,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每家每户煤油是定量的,一个月仅四两煤油,还要凭油票去领。奶奶深知节俭的意义,每次坐在纺车前,她总是等到天暗了,才点上煤油灯。调节光亮时,火光如黄豆般大小,生怕浪费煤油。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纺车前玩耍,奶奶连忙说:“孩子,离远点儿去玩。”我少不谙事,还以为奶奶嫌弃我,后来才明白:奶奶是怕我把煤油灯绊倒了。煤油灯在奶奶眼里,是宝贝疙瘩。
后来,我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就把我送到城里工厂子弟小学读书。父亲在1974年进入城市国有工厂当学徒,月工资18元,每月口粮27斤。母亲则打零工贴补家用,收入不稳定。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比奶奶严厉得多。那时,每到放学回家吃饭的时候,父母总是紧盯着我,看饭桌上掉了饭渣没有,饭碗里是否还有剩米粒。如果被发现剩饭,他们不仅要严肃地批评我一番,父亲还会罚我抄写唐朝李绅《悯农》中的诗句,让我长记性。
父亲不管账,母亲是家里的“财政大臣”。当时,全家一天只有两块钱的生活开支费用,母亲真恨不得把每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在我印象中,家里的日常用品不到实在不能用的时候就不换。自从母亲嫁给父亲之后,她就养成了记账的习惯,家庭日常的每笔开支,都记录在账本上,一直延续至今。如今,父亲已退休十来年,有退休金,而母亲的老屋也拆迁了,有了一笔拆迁款。但是,父亲还是过着节俭的生活,母亲还在自家田地里种上各种时令蔬菜,不光供全家人食用,还时不时地送亲戚朋友,余出来的,母亲还会上街去卖,风雨无阻。
岁月流转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家的生活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一家住进了带电梯的楼房,还买了小汽车。可以说,无论从衣食住行哪个方面来讲,我们的生活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但是节俭的习惯从来没有改变。我在家中定了规矩,其中一条就是节约用水。淘米或煮过面条的水用来洗碗筷,养鱼的水用来浇花等。全家人偶尔出去玩,在外面吃饭,也是按需点菜,实行光盘行动。儿子刚开始并不理解我的做法,总说我“抠门儿”。而这时,我经常郑重地跟儿子讲,虽然我们的国家富强了,我们家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但勤俭节约的品德不能丢。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家的家风。
历史是一面明镜。今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时下,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我们更要牢记筚路蓝缕的创业时光,传承勤俭节约的家风,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作者: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现工作于国家税务总局长沙市岳麓区税务局)
桂林注册公司,桂林代办营业执照,桂林代理记账、桂林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注销、税收筹划、代办各类许可证书、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
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标准!
桂林广泽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