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见证了所在村老百姓生活发生的点滴变化,也参与了他们为奔向幸福生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为此,我感慨又自豪。
今年初,为掌握贫困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情况,我来到盐源县前所乡龙洼村村民王胜忠家。这个昔日乡邻眼中的“醉酒懒汉”如今像是变了一个人,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我们一同围坐在他家中火塘边,吃着烤土豆。他一口一句“侄儿子”叫着我,满怀喜悦地告诉我,家里现在养了几十只羊、几十只鸡,还有两头大肥猪,小儿子今年也要结婚了。临走时,他热情地留我吃饭,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
两年前,我主动申请来凉山州援彝扶贫,先后在盐源县盐塘乡腊子沟村和盐源县前所乡龙洼村开展驻村工作,期间也曾临时转战木里县攻坚。面对离家千里之外的大凉山和从未接触过的彝族群众,我一时感到陌生而无措。初入村子时,语言、风俗,融合甚难,“异乡客”成为我的标签,也是摆在我面前最大的困难。
刚开始,我满怀激情准备对群众生产生活进行“指导”,结果碰了一鼻子灰,想想都觉得自己当时挺狼狈的。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来到王胜忠家,劝他将家里卫生打扫好,听了一会他不耐烦了,还急了眼:“扫扫扫,要扫你自己扫!”我知道他说的是气话,可我认真了,拿起扫帚就开始打扫……
帮贫困户打扫卫生,帮打猪草的大妈提背篓,帮农忙的村民接放学的孩子……渐渐地,我用真诚感染了村里群众,也赢得了他们的支持。村民之间会口口相传:那个从泸州税务局来的小伙子能吃苦,挺不错的!
除了干笨活,我还“套近乎”。在驻村之初的遍访贫困户工作中,我主动上门“认亲”,叔叔、婶婶、大哥、大姐,成了我口中常叫的称呼。一个多月下来,我走坏了两双水胶鞋,瘦了十多斤,黑了一大圈,最终换来群众的接纳和信任。如今走到外面,别人问我是哪里的,我都说自己是龙洼村的,因为我在村里有很多亲人。
有了群众基础,工作开展起来自然容易得多。驻村以来,我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除了要融入群众,更重要的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用好用活用足扶贫政策,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数。
龙洼村村民世代务农,由于海拔高、交通差、发展慢,村里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扶贫之初,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729人,占总人口的47%。长期以来,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玉米、土豆等传统种植业和牛、羊、猪等传统养殖业,生产方式粗放,经济基础薄弱,村民普遍不富裕。
如何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这是我驻村后思考最多的事情。我与村组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一起谋划,从产业发展到基础建设、从教育帮扶到立志宣传、从村容村貌到制度完善、从能手支持到困难兜底,按户制定了147户精准帮扶措施,按村制定了一系列整体发展规划。
通过上百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曾经贫困落后的龙洼村得到了有效改观。现如今,我们实现了从依靠玉米、土豆等单一种植模式,到核桃、花椒等“1+X”多产业发展的转换;我们实现了从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落后交通,到完成大路通村、小路通户、便桥过河的改变;我们实现了从村集体经济零基础零收益的窘境,到8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和国投公司投资入股利润万元分红的突破;我们实现了从失学辍学人数众多,到全村300余名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就读……龙洼村完成了户脱贫、村退出的历史跨越。
两年来,我吃过苦、流过汗,爬过山、涉过水。但当朴实、自强、感恩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当担当、尽责、实干已作为扶贫干部的准则,我虽离家千里,内心仍感到值得。决战脱贫攻坚,群众奔向幸福,我满怀信心!
(作者:国家税务总局泸州市税务局派驻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扶贫干部)
桂林注册公司,桂林代办营业执照,桂林代理记账、桂林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注销、税收筹划、代办各类许可证书、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
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标准!
桂林广泽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