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用积分兑换了大米、垃圾桶和洗衣液,还剩下100多个积分呢!”最近,一位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街道的居民在微信朋友圈晒起了自己的垃圾分类成果。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3个月来,垃圾分类正成为北京市民的新时尚,7月份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达1764吨。
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375%,其他垃圾清运量减少28%
晚上9点左右,大兴区魏善庄镇一品嘉园社区的保洁员开始忙碌起来。社区物业的郭先生介绍,厨余垃圾实行定点定时投放,每晚保洁人员会把厨余垃圾桶都统一集中到小区门口。第二天清晨,环卫公司过来车直接拉走。
“垃圾分类刚开始的时候,环卫公司的人不收,说我们分得不够干净彻底。我就逐一打开垃圾桶,把里面的塑料袋等杂物一一挑拣出来。后来,社区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联合,加大了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并加强桶前值守,指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现在居民基本都养成了自觉分类的习惯。小区每天大概会产生6桶厨余垃圾,周末会到9桶左右。”郭先生说。
对厨余垃圾变化感受最大的还有垃圾处理企业。首钢鲁家山循环经济基地是国内首家获批的循环经济产业园,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等处理于一体,设计其他垃圾处理量3000吨/天、厨余垃圾处理量100吨/天。据生态公司副总经理赵晓东介绍,以前园区餐饮企业产生的厨余垃圾,正常情况下平均每天有100吨左右。5月份垃圾分类正式实施以来,每天处理的厨余垃圾比以前增加了50%左右。
“厨余垃圾通过处理,可以制作有机肥料和产生沼气。同时,由于生活垃圾的焚烧量和垃圾里的含水量都明显下降,这有利于垃圾焚烧的工况控制和污染物排放指标降低,有利于节能减排。”赵晓东说,园区的发展除了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以外,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支持。“根据环境保护税法相关规定,因公司作业区属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场所,排放的应税污染物不属于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不缴纳相应污染物的环境保护税。今年上半年,公司累计免征环境保护税约500万元。这为公司的发展添加了内生动力。”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6月底,全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环比增长375%,随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等分出,全市其他垃圾的清运量也明显下降,同比2019年下降了28%。
提升改造2.1万组分类桶站,新建改造436座分类驿站
“回收员一般一天来两趟,可回收物随收随清,确保垃圾不堆积无异味!”上午9点多,记者跟随海淀区东营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爱静来到小区入口新设的垃圾分类驿站,正逢回收员把旧纸盒、废报纸、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装车。
新设置的垃圾分类驿站整洁规范,8个垃圾桶一字排开,统一放在物业自行焊制的铁架子内,铁架子上安装了一块宣传板报,板报上张贴着全市统一的垃圾分类宣传画报,并贴有物业每天2次对驿站进行消杀的记录。
“在各个桶站,除了标准的4类垃圾桶外,我们都会根据垃圾投放量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垃圾桶的数量,确保所有垃圾能分类、投放、及时清运。”李爱静说。
除了标准化建设,北京还对多处垃圾分类驿站进行了智能改造。在石景山区西路北社区,垃圾分类驿站安装了一套垃圾分类AI监管督导系统,能够实现语音智能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在丰台区长辛店街道中奥嘉园社区,垃圾分类驿站设置了宣传屏,滚动播放垃圾分类宣传动画,居民扫码后再扔垃圾可获取积分,用积分可兑换日用品。
“全市目前已完成2.1万组分类桶站和83座密闭式清洁站的提升改造,全市共新建改造分类驿站43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达到32711吨每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设施建设投资先行。据悉,垃圾分类前端物品采购和设施建设、中端垃圾分拣和清运、后端数据统计与考核,北京市都通过政府采购助力推进,如通州区玉桥街道采购的垃圾分类投放站和分类驿站设施项目总预算330万元,怀柔区2020年度垃圾分类指导员劳保用品采购项目预算金额238万元,通州区马驹桥镇环境卫生服务中心马驹桥镇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压缩车辆购置项目,预算金额698万元……北京市以政府采购助力垃圾分类推进正发挥着积极作用。
“小伙子,你这个垃圾分类很到位,感谢你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在桶站值守的张大爷夸赞道。“应该的,建设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扔垃圾的赵先生答道。
据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发动志愿者共同参与垃圾桶前值守、巡视等措施,全市垃圾分类指导员实际覆盖率明显增长,从5月初的20%提升到目前的54%。同时,由于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宣传和督促,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80%以上,厨余垃圾合格率达到67%以上。
桂林注册公司,桂林代办营业执照,桂林代理记账、桂林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注销、税收筹划、代办各类许可证书、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
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