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4点,西北的村庄还在安眠,家住甘肃省永登县元山村的徐达忠一家就早早地开始了忙碌:和面、蒸面、切面、分装……很快,50多公斤的酿皮制作完成。早上7点,人声渐起,村庄苏醒,徐达忠开着面包车把酿皮送到两个商场、六所高校。上午11点,近旁的201省道上车辆呼啸而过,村庄生机勃勃,徐达忠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踏上回家的路。
这样忙碌而充实的生活,已经过去了6年多。6年前,原本在上海打工的徐达忠夫妇因父亲患病不得已回到家乡,自此在帮扶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兰州新区税务局的支持下,和乡亲们一起踏上了脱贫之路。
曙光照进生活
刚回到家乡时,父亲罹患重病,夫妻二人又失去了收入来源,生活非常艰难。2014年1月,兰州新区税务部门成为元山村对口帮扶责任单位。帮扶工作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为贫困户落实好各项保障政策。税务干部了解到徐达忠一家情况后,及时上报当地社保局。经核实,徐达忠一家很快被纳入低保救助范围,每人每月有了250多元的最低生活保障。
在推动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的过程中,元山村包括徐达忠一家在内的25户贫困户被纳入精准帮扶范围,全部建档立卡。兰州新区税务局25名税务干部与元山村贫困户结对,逐一入户走访调查,摸清致贫原因,精准制定帮扶措施。
国家的扶贫政策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徐达忠一家的生活,经济压力短暂缓解后,夫妻俩都感觉日子有了奔头,开始考虑做点儿小生意。酿皮是当地人喜爱的小吃,徐达忠夫妇开始尝试手工制作酿皮对外销售,他们推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流动经营。工作虽然辛苦,但是夫妻俩的家庭经济压力缓解不少,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与此同时,在兰州新区税务局的帮扶下,元山村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住房安全、自来水等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村里有34人办理了社保卡,24人办理了慢性病门诊卡,10人办理了残疾证。
奋斗改变生活
政策兜底,让村民短暂摆脱贫困,而稳定脱贫,还需再下苦功夫。兰州新区税务局、村两委班子和农户共同谋划,借助接近机场和兰州新区、劳动力成本低等优势,协调青壮年劳动力到机场卸货区当卸货员,推荐部分村民到兰州新区各集团公司从事保洁工作……
徐达忠想进一步发展他的酿皮生意,在税务局的协调下,他获批了5万元精准扶贫免息贷款。有了资金,他到陕西宝鸡学习了先进的酿皮和调料制作工艺,回家后升级设备,用纯电动机器取代灶火,效率大幅提高,销售规模也逐步扩大。
在徐达忠注册为个体工商户时,税务局帮扶干部陆小燕手把手教他进行税务申报,帮助他清理生产场所,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自此,徐达忠的小作坊走向了正规化经营,昔日的流动摊贩渐渐有了稳定的客户,走街串巷的叫卖变成了按订单生产、送货上门的专业化经营。为满足送货需求,徐达忠的三轮车也换成了两辆面包车。每逢订单高峰期,日营业额可达1000元。随着生意不断红火,徐达忠不仅很快还清了贷款,生活条件也大大改善,住房从80多平方米变成了240多平方米。“现在我的年收入也有十来万元了!”徐达忠笑着说。
致富点亮生活
像徐达忠一样富起来的村民不在少数。2019年,兰州新区税务局对口帮扶的史喇口村、元山村59户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村庄也实现了蜕变。
道路硬化拓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6年来,兰州新区税务局累计投入435万元资金,建设住房、广场、运动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乡村舞台等37个项目。村民有了越来越多的休闲娱乐场所,联合举办新春联欢晚会、“三八”节活动、篮球友谊赛……不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让曾经沉寂的村庄热闹起来。
“我现在也开始学习高科技了。”徐达忠在朋友圈里说道。现在,他不仅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印机,还会在朋友圈发布营业信息,维护客户关系,在“快手”上传短视频,扩大影响。徐达忠告诉记者,兰州新区的酿皮市场远远没有饱和,下一步,他的酿皮厂要向企业化转型,不仅能满足市场需求,还能帮助解决村里的就业问题,带着村民一起奔小康。
桂林注册公司,桂林代办营业执照,桂林代理记账、桂林代办公司、代办公司注册、变更、注销、税收筹划、代办各类许可证书、法律咨询服务、会计服务。
客户的满意就是我们的服务标准!